故事起源
1. 精卫原名女娃,是夸父的女儿。夸父生前追逐太阳,最终口渴而死,化为夸父山。
2. 女娃见父亲惨死,悲痛欲绝,投身东海寻父,却不幸溺水身亡。
3. 女娃的精魂不散,化为一只三寸大小的鸟儿,名为精卫。
精卫填海
1. 精卫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决心以填海的方式向东海复仇。
2. 它每日从西山衔来小石子,飞向东海投入水中,口中啼叫道:“精卫、精卫!以衔西木,以填沧海。”
3. 精卫不辞劳苦,日复一日地填海,但大海浩瀚无边,精卫填海之举犹如杯水车薪。
4. 大海嘲笑精卫不自量力,但精卫毫不气馁,坚称:“衔山篴石,填海有期。我虽小鸟,有大志气。”
神话寓意
1. 坚毅不屈:精卫填海的故事体现了坚毅不屈的精神。面对浩瀚的大海,精卫没有退缩,而是以永不言败的决心去对抗。
2. 复仇之心:精卫填海的另一个动机是复仇。虽然女娃的死与大海无关,但精卫将大海视为仇人,決心以填海的方式报仇雪恨。
3. 执念之重:精卫填海的行为是一种执念。它对父亲之死的执念如此之深,以至于不惜耗尽生命去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4. 神话的局限性:精卫填海的故事虽然寓意深刻,但同时也反映了神话的局限性。在现实世界中,大海是无法填平的,精卫的行为只能是一种象征性反抗。
文学影响
精卫填海的故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楚辞: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吾将上下而求索兮,忽忽若有所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其中,“鸷鸟”即指精卫,表现了诗人孤独求索的心情。
2. 唐诗:李白在《侠客行》中写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这首诗中的“救赵挥金槌”化用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了侠客仗义豪迈的气概。
3. 现代文学:鲁迅在小说《呐喊》中写道:“这便是我的态度,这便是我的宣言,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句話表达了魯迅對反抗壓迫、改造命運的堅定决心。
结语
精卫填海的故事是一个充满神话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民间传说。它歌颂了坚毅不屈、复仇之心和执着追求的品质。虽然精卫填海的现实意义有限,但它所传达的精神却历久弥新,激励着人们永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