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一生放荡不羁,仕途坎坷,曾多次游历山川,寄情山水。在他流放途中创作了很多羁旅思亲之作,《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便是其中一首。
2. 原诗赏析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万里云中,何日平胡骑。
黄金杆白羽,从者万人军。
威名震大漠,功业满崆峒。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 诗歌意境
这首诗写于开元三年(715年),李白时年25岁,尚未踏上漫漫仕途。他奉叔父翰林学士李邕之命到长安求官,途中忽闻安西都护郭元振率军出征的消息,触景生情,感怀身世,遂写下了这首壮志难酬的诗作。
首联“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点明了诗人的心境。流云不绝,杳无归期,正如游子漂泊在外,归期难定。一个“行”字,生动地刻画出浮云日行千里的飘渺无形,也暗喻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漫无止境。“不至”二字,流露出诗人对迟迟未能归家的游子的深深思念。
颔联“三万里云中,何日平胡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三万里云中,指征战不休的西域边塞,胡骑猖獗,侵扰中原。诗人以疑问句发问,抒发了对胡骑何时才能平定、边关何时才能安定的忧虑。
颈联“黄金杆白羽,从者万人军”,“黄金杆”指将军所执之枪,“白羽”指将士头盔上的装饰,从侧面展现了出征将士的威武雄壮。从者万人军,形容军队的庞大规模和声势浩大。这两句诗,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军威赫赫、旌旗猎猎的壮观景象。
尾联“威名震大漠,功业满崆峒”,“大漠”指西域边塞广袤无垠的沙漠,“崆峒”本指山名,这里喻指功名事业。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赞颂了出征将士的威名远扬、功业卓著,表现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由衷敬佩。
最后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发了诗人卫国戍边的壮志情怀。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陵,李陵曾率军在西域抗击匈奴,威名赫赫。诗人以“但使”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果自己也能像李陵一样,统领精兵良将,一定能够不让胡马越过阴山,侵扰中原。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首诗既有羁旅思亲的感伤,又有卫国戍边的豪情,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
4. 艺术特色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语言豪迈奔放,气象雄浑壮阔。诗中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戍边将士的威武雄壮和诗人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怀。全诗格律严谨,押韵和谐,朗朗上口,体现了李白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意境深远:诗人从个人羁旅思亲之情出发,联想到国家命运和边关战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语言豪放:诗歌语言豪迈奔放,气象雄浑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结构严谨:全诗格律严谨,押韵和谐,朗朗上口,体现了李白的艺术造诣。
5. 历史意义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是李白早期的代表作,在唐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开元盛世背景下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体现了李白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
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文人志士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名作。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