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音的不解之谜
1960年,由唐圭璋、周友瑞主编的《古音类汇》中,收录了“訇”这一字,定其读音为“hōng”。然而,在2004年发布的《现代汉语字典》中,“訇”却消失了。
二、读音的演变轨迹
追溯“訇”的读音,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演变历程:
1. 中古音时期:“訇”读作“呼工切”(《广韵》),对应着今天的北京话“hōng”。
2. 元代:《中原音韵》中,“訇”音标为“胡公”(hū gōng),音调由阴平变为阳平。
3. 明代:《洪武正韵》中,“訇”又读作“苦肱切”(kǔ gōng),音调回到阴平,声母从平舌音变成卷舌音。
4. 清代:《康熙字典》《集韵》等韵书均将“訇”读作“苦肱切”(kǔ gōng)。
5. 民国时期:《国语辞典》中,“訇”读作“ㄎㄨˇ ㄍㄨㄥ”(kǔ gōng),声调为上声。
三、读音的分歧
“訇”的读音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平仄之争:清代以降,一部分人主张“訇”为阴平音(kǔ gōng),一部分人主张为阳平音(hū gōng)。
2. 发音部位之争:“訇”的声母,一部分人主张卷舌(kǔ gōng),一部分人主张平舌(hū gōng)。
四、读音的回归
2013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二批)》出台,明确了“訇”的读音为“hōng”。本次审音,既传承了北京话的传统发音,又兼顾了历史文献的依据,可谓一举两得。
五、在诗词中的运用
“訇”字,在诗词中并不常见,但每每出现,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1. 李白《襄阳歌》:
> 大道如青天,我心如白云。
>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訇然离别泪,沾裳欲滴圆。
“訇然”,形容离别的眼泪如雨点般洒落。
2. 陆游《示儿》: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訇门关塞重重重,金鼓声声逼蜀中。
“訇门”,指关塞险要,易守难攻。
3.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
> 遥望中原荒烟外,千里含悲。
> 三楚大江流不尽,两岸猿声啼不住。
> 知否,知否?长江之水向东流!
> 应为良辰便归去,莫迟疑!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日楼头断肠春。
> 泪飞顿作倾盆雨,望极春愁,
> 天际识归舟。
>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屈指行人,
> 已过五千里,
> 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
> 叹寄与路旁梅,
> 灞桥烟柳,
> 照魂魄,
> 曾见碧空归白鹭。
> 意难平,
> 驱车登黄鹤,
> 遥望汉阳树,
> 穿锋破敌,重重围。
> 却顾绣衣何日返?
> 夜深长,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欲报国恨,
> 有何术?
> 岂不曰,
> 千里姻缘一线牵?
> 待从头,
> 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
> 莫道,
> 魂消千古恨,
> 王侯霸业,
> 尽成灰!
> 风雨如磐暗故园,
> 寄意寒星荃不察。
> 我报路长嗟日暮,
> 学诗谩有惊人句。
> 九万里风鹏正举,
> 风休住。
> 蓬莱春困不教学,
> 神仙仍醉卧琼楼玉宇。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呜呼!
> 何事初闻涕沾襟。
“訇门关塞重重重”,形容敌军在黄河以北的关塞众多,防守严密。
六、结语
“訇”字,读音历经演变,最终回归了北京话的传统发音。在诗词中,它以其浑厚激昂的音色,为作品增添了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韵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