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是一部记录周代礼仪、丧葬和祭祀规制的典籍。其中收录了两个关于齐国大饥荒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性。
1. 老农不愿强求
齐国发生大饥荒的时候,百姓们饿得实在受不了,纷纷向政府请求救济。齐国大夫孟尝君问一位名叫黔敖的老农:“听说你家里有余粮,为何不拿出来赈济乡亲呢?”
黔敖回答道:“我身为乡里之老,理应为乡亲们谋求福利。但我家中的余粮,只有少许粟米,也不足以周济所有人。如果我拿出来赈济,只会让乡亲们争抢,必然会发生混乱。与其如此,不如将这少许粟米留给我自己,以备不时之需。”
孟尝君听后,深受感动,称赞黔敖是一位明智的老者。
2. 齐闵公弃民求仙
齐国发生大饥荒的时候,齐闵公无心赈济百姓,反而沉迷于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听说燕国有位方士叫徐福,声称能找到蓬莱仙岛,便派徐福东渡求仙。
徐福带领五千童男童女远渡东海,一去不复返。齐闵公仍然不死心,又派大臣郭隗出使燕国,请徐福回来。徐福表示自己已经找到仙药,但齐闵公却执意要他返回齐国。徐福无奈,只好上船返程。
船行至海上,徐福突然对郭隗说道:“齐国国君愚蠢无比,竟然相信蓬莱仙岛之说。我骗了他,他却不知道。如今我已找到仙药,为何还要回去送死?你回去告诉齐闵公,我已经找到长生之术,永远不会回来了。”
郭隗返回齐国,将徐福的话禀告齐闵公。齐闵公大怒,派人追杀徐福,但无济于事。徐福最终不知所踪,而齐闵公也因沉迷求仙,荒废朝政,最终饿死在王宫中。
解读
这两则故事反映了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性。
老农不愿强求的故事,体现了老农的智慧和克制。他在面对饥荒时,既不忍心独享余粮,又知道强求无益,因而选择了保存自己,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冷静和克制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齐闵公弃民求仙的故事,则揭示了统治者的愚昧和自私。齐闵公身为一国之君,却沉迷于长生不老的幻想,不顾百姓死活,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个故事告诫我们,统治者应该心系百姓,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私利。
礼记·檀弓中的这两则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道德启示。它们提醒我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持智慧和克制,在做选择时,要权衡利弊,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