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骑马西入汉军, 汉军皆披甲持戟,遮道。
项王大怒,被八千骑士追赶,自早上打到中午。
四面楚歌声大作,项王独自上马,独自逃脱。
到乌江边,项王拔剑起舞,慷慨悲歌。
汉军赶到后,说:“汉王有话,要大王投降。”
项王说:“我杀了他的父兄,无面目见他。”
乃自刎而亡。
2. 翻译
力量拔山,威名震世,然而时运不济,骏马不再奔驰。
骏马不再奔驰,又能如何?虞姬啊虞姬,我还能怎么办!
项王骑马向西冲入汉军,汉军披甲持戟,挡住去路。
项王大怒,被八千骑兵追赶,从早晨杀到中午。
四面楚歌声四起,项王独自上马,独自逃离。
来到乌江边,项王拔剑起舞,悲壮地放声高歌。
汉军追来后,说道:“汉王有令,请大王投降。”
项王说:“我杀了他父兄,无颜面见他。”
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3. 解读
3.1 悲情英雄形象
垓下之围展现了项羽作为悲情英雄的形象。他力能拔山,威震四海,却因时运不济,最终功亏一篑。项羽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也代表了楚汉争霸中悲情英雄主义的典型。
3.2 凄凉悲壮之感
诗中充满了凄凉悲壮的意境。四面楚歌,骏马不逝,虞姬诀别,都渲染了项羽临终前的悲壮气氛。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场景更是成为千古传唱的悲剧故事。
3.3 传承和教育意义
垓下之围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段历史事件,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它告诫人们莫要自负自傲,要认清时势,同时弘扬了英雄气概、悲壮情怀的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垓下之围,我们可以感悟历史,汲取教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4. 相关史实
垓下之围发生在公元前202年,项羽率领楚军与汉军在垓下展开决战。经过激战,楚军大败,项羽退守乌江。汉军追至,项羽自刎而死,楚汉之争以汉朝的胜利告终。
5. 文化影响
垓下之围的故事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章。诗人李清照曾在《声声慢》中引用“虞兮虞兮奈若何”,表达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而项羽自刎的场景也成为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的常见题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