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以其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文辞,而备受后人传诵。本文将提供《赤壁赋》的翻译和朗读,让读者领略其语言之美和历史之重。
一、翻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
壬戌年的秋天,农历七月十七日,我苏轼与宾客一起泛舟游览赤壁。微风轻拂而来,水面风平浪静;我举起酒杯敬宾客,朗诵《诗经》中的明月诗,吟唱《楚辞》中窈窕的诗句。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升起,在斗牛二星之间徘徊。皎洁的白露横卧长江之上,水光与天色相接;任凭小舟随风漂流,驶向无边无际的茫茫水面。广阔浩渺,好像乘着风在空中翱翔,不知将驶向何方;飘飘然,仿佛脱离了尘世,羽化成仙,超然物外。
原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泬流。砯崖转石,万壑雷鸣。寂兮寥兮,廓兮浵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于是痛饮,兴致高昂,敲击船舷唱起歌来。歌中唱道:“以桂木做船桨,以兰草绑船身,划开浩渺的水面,荡起粼粼波纹。岸边的悬崖怪石耸立,山谷中传来阵阵雷鸣。寂静空旷,宽广辽阔。余音袅袅不绝,如同细丝一般。惊动了深谷中的潜蛟起舞,引得孤舟上的寡妇啼哭。
原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所谓胜地乎?”
翻译:
我脸色凝重,端正襟容,向宾客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宾客说:“月明星稀,乌鹊向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眺望夏口,向东远眺武昌,山川连绵起伏,葱葱郁郁,这不是曹操所说的胜地吗?”
二、朗读
(选取赋中精华部分,以古文朗读方式呈现,注意音调和抑扬顿挫。)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泬流。’”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所谓胜地乎?’”
三、赏析
《赤壁赋》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想象力的散文,它以对赤壁景色的描写为基点,抒发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赋中语言华丽、气势磅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浩瀚壮阔的意境。
1. 景色的描绘
苏轼通过对赤壁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清风微拂、水波不兴的静谧,皓月当空、星稀月朗的清冷,共同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
2. 人物的情感
在景色的映衬下,苏轼和宾客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开篇的豪迈畅饮,到后来的感慨万千,体现了作者面对人生无常时的复杂心情。
3. 人生哲理
《赤壁赋》不仅仅是一篇山水游记,更是一篇人生哲理的思考。文中通过对古今兴衰的感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结语
苏轼《赤壁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文学杰作,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广阔的意境和深刻的哲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翻译和朗读,我们得以领略赋中的语言之美和历史之重,感悟其人生哲理的启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