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成语“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意指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曹魏后,沉迷于魏朝的奢华生活,忘记了故国蜀汉。
主人公:刘禅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刘禅,字公嗣,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公元223年继位为蜀汉皇帝,史称“后主”。
一、蜀汉投降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邓艾率军灭蜀,刘禅出降。投降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迁居洛阳。
二、安乐公的生活
在洛阳,刘禅被蜀汉旧臣冷落,但曹魏方面却对他礼遇有加。晋朝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后,“耽於逸乐,不恤政事”。
三、司马昭的试探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继承曹魏帝位。为了试探刘禅的忠诚度,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并演奏蜀汉故国的音乐。
四、刘禅的反应
面对故国音乐的演奏,刘禅神情自若,毫无反应。司马昭问道:“闻乐思乡,公无惙然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五、成语由来
刘禅这句话被记录在《晋书·乐志》中,后人由此引申出成语“乐不思蜀”,比喻沉迷于安逸的环境,忘记了初心和责任。
六、刘禅的评价
刘禅因“乐不思蜀”而被后世诟病。史家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懦弱无能,有人则认为他明哲保身。
七、历史影响
“乐不思蜀”成语流传至今,成为提醒人们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使命的警世之言。它也成为文学创作中常见的题材,被写入诗词歌赋,用来讽刺贪图享乐、忘记责任的人。
结论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刘禅,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人物。他投降曹魏后沉迷于安乐,但其内心是否真的忘记了故国,仍是后世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乐不思蜀”成语却穿越时空,成为人们警醒自身的重要训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