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古往今来,学者们从未停止对知识和智慧的探求,而《劝学篇》正是先贤们留下的珍贵训诫,激励着后人勤奋学习,求索不倦。
二、作者简介
《劝学篇》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劝学》,荀子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被誉为"儒家亚圣"。
三、劝学篇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利水也,而绝江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吾尝见鹄之将飞,奋翅而高翔,翂翂其翼,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见兔而顾犬,未及走而攫之者,狙公是也。此二者,其技不侔,而皆可以得其生者,岂非天假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势不积,不足以举大事;智不极,不足以应众务;数不精,不足以察微物。
骐骥盛其足而弗视也,驽马羸其目而弗察也。无能者无所求,求之无所不得,故无益;损不益,盈不舍,故内满而不外溢。
冯生之言,可以为师矣。曰:"吾尝见小人之行,百仞之山,望而畏之;见百仞之渊,临而退之。彼以其小,微而不能自胜也。"故君子以行言,君子之言也,可以行;君子之行也,可以言。
陶匠旋陶,旋削方圆,以为器皿。机杼纺织,终日不停,以为布帛。故无行而不至,无施而不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盘者,盘于九百仞之上而不恐者,习熟之故也。善射者,射于百步之外而不厌者,习练之故也。学射机而百发百中者,圣人也,积累之故也。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四、劝学篇内容赏析
1. 勤学不辍:"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强调学习的永无止境,如同染青取自靛蓝,但更胜于靛蓝;冰是由水凝结而成,但更冷于水。持之以恒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品质,使之更胜过本性。
2. 博闻广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指出,思考固然重要,但不如实际学习收获得多;踮起脚眺望,不如登高望远看得更广阔。通过广博的学习,可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
3. 厚积薄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主张积小成大,坚持不懈地积累知识和德行,最终会达到高深莫测的境界。就像骐骥千里始于跬步,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
4. 借用外力:"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君子并非天生异禀,而是懂得借用外力。就像借助车马可以远行,借助舟楫可以渡江,学习时也可以借助他人和工具,使学习事半功倍。
5. 知行合一:"君子以行言,君子之言也,可以行;君子之行也,可以言。"荀子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真正的君子不仅能言善道,而且能身体力行。就像陶匠制作器皿、机杼纺织布帛一样,学习也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掌握真知。
五、劝学篇意义
《劝学篇》以简短精辟的语言,阐述了劝学的重要性和方法,激励后世无数学者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其思想精髓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1. 点燃求知之欲:《劝学篇》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望,让人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开拓视野,提升自我。
2. 提供学习方法:《劝学篇》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强调博闻广识、持之以恒、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指导后人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学习。
3. 培养君子品格:《劝学篇》将学习与君子品格联系起来,认为真正的君子必定是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知行合一之人。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完善自身的人格。
4. 激励后世学子:《劝学篇》历经千年流传,依然是激励后世学子的经典之作。其精神内涵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代学生发奋图强,勇攀知识高峰。
六、结语
《劝学篇》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其思想精髓跨越时空,激励着后世无数学者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愿每个人都能铭记《劝学篇》的教诲,勤勉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