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不朽名作,他以辞赋的笔法,抒发了他辞职归隐,回归田园的思想情感。文章的最后一段,可谓全文的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
一、远离尘嚣,寄情山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家,炊烟袅袅升。左挑南峙,右瞰东城。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陶渊明隐居的居所和环境: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成荫,桃李争艳,炊烟袅袅,远山近水。陶渊明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归了朴素自然的田园,在山水之间,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二、安贫乐道,怡然自得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隐居后,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他临水而赋诗,乘化而归尽,乐天知命,不复疑虑。他用“骖騑”和“崇阿”的典故,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一种与天地相融,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三、返璞归真,回归本性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与?然去留肝胆,所由来者也。归与去,孰秉心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有隐居者,号曰庞德公。妻贤子孝,初为吏,后封侯。巴山楚水,凄凉难堪。猿声啼鸟,夜夜悲。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段文字,陶渊明引古语,发人生之问:死生为大事,如何取舍?他认为,去留归隐,皆由心而发。隐居田园,虽无丝竹之乐,案牍之劳,但能回归本性,怡然自得。他以隐士庞德公为例,赞颂隐居生活的闲适安乐。最后,陶渊明发出邀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他对菊花隐逸精神的向往和对归隐生活的无限眷恋。
结语
《归去来兮辞》最后一段,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他远离尘嚣,寄情山水,安贫乐道,怡然自得,返璞归真,回归本性。陶渊明通过对山水自然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歌颂,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和一种与天地相融,与自然合一的境界,为后世诗人隐逸文学提供了不朽的典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