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杜甫的《己亥杂诗》其五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七言律诗。本文从激发学生诗性情感出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基础上,感受诗人饱满的爱国情感和深切的忧国之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 赏析诗歌精妙的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
- 分析诗人饱满的爱国情感和深切的忧国之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讨论、朗读、赏析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诗性情感。
-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意象、意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领悟诗歌中寄托的理想和抱负,树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难点:赏析诗歌精妙的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感悟诗人饱满的爱国情感和深切的忧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杜甫画像,介绍诗人生平及《己亥杂诗》创作背景。
2. 播放《春望》或《登高》等杜甫的经典诗歌朗诵,营造诗意氛围。
二、初读感悟(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画生字生词,理解字面意思。
2. 讨论诗歌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叙事线索和主要情感。
三、研读赏析(20分钟)
1. 意象探究
- 分析诗歌中“青灯”、“报国”等意象的含义。
-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联想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 意境体会
-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营造的意境。
- 讨论诗歌中“万里”、“孤身”等意象如何烘托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3. 语言赏析
- 分析诗歌中“万里”、“孤身”、“报国”等关键词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 探究诗歌中“蓬山”、“雁门”、“苍黄”等典故的运用,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4. 情感解读
-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报国无路”后的矛盾心理。
- 讨论诗歌中“此身”与“此心”的关系,感悟诗人爱国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切性。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朗诵或小组诗歌创作,以“报国无路”或“忧国之思”为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感。
2. 介绍其他古今中外的诗歌或相关史实,丰富学生对爱国情感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归纳总结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
2. 强调诗歌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和报国理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朗读和诗歌创作。
2. 作业:完成诗歌朗诵或诗歌创作,并提交个人感悟。
3. 诗歌理解与赏析水平:通过测验或课堂提问,考察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