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昔者,吴起饥于卫,从军。三年,不试。伶人窃语,谓吴起曰:“子亦有才,而久不试,何也?”
吴起曰:“吾闻卫君好食,请献食以求知。”
乃取家之牛,饩以为食。献之卫君。卫君说之,召吴起问曰:“能为食何也?”
吴起对曰:“臣尝学之于宰夫。”
卫君以为能,使主馈。将食,监门者弗内。吴起曰:“嗟!来食!”
监门者怒,谓吴起曰:“嘻!子之食,乃嗟来之食也。”
二、翻译
从前,吴起在卫国饥饿难耐,于是参军。三年过去了,卫君都没有给他机会展现才能。有一次,伶人窃窃私语对吴起说:“你也很有才能,为什么这么久都不被录用呢?”
吴起说:“我听说卫君喜欢吃美食,我请求献上美食以求得认识卫君的机会。”
于是,吴起取了家里的牛,做成美食献给了卫君。卫君尝了之后很满意,召见吴起问道:“你精通厨艺吗?”
吴起回答道:“我曾经向厨师学习过。”
卫君以为吴起很能干,便让他管理伙食。到了吃饭时间,守门的人不让他进去。吴起说:“喂!出来吃饭!”
守门的人很生气,对吴起说:“哼!你吃的饭,就是让人叫‘嗟!来食’的饭啊。”
三、注释
1. 嗟:喂
2. 饩:烹调,做饭
3. 馈: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饮食
4. 嗟来之食:指让人叫“嗟来”招呼着吃的饭,比喻屈辱的恩赐
四、吴起的屈辱
吴起为了一展抱负,被迫屈尊献食。本以为能得到卫君的赏识,没想到却遭到守门人的羞辱。这一声“嗟来之食”,道尽了吴起的屈辱与辛酸。
卫君虽好美食,但对人才却缺乏慧眼。他被吴起的美食所迷惑,却不曾看出吴起的才能。由此可见,一个昏君的治下,是难以容纳贤能之人的。
五、借喻历史
“嗟来之食”这一典故,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屈辱的恩赐。历史上有许多怀才不遇的人,被迫接受权贵的施舍,以求得生存。
战国时,苏秦佩六国相印,风光无限。但当他落魄之时,却不得不乞食于嫂嫂。嫂嫂羞辱他,让他当着众邻里的面乞讨。苏秦强忍屈辱,只为能够重振雄风。
秦末汉初,张良助刘邦建立汉朝,功勋卓著。然而,刘邦称帝后,却疑心重重,常常猜忌张良。张良不堪忍受,只得辞官归隐,以避祸患。
六、启示
“嗟来之食”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 人贵有志,不畏艰难。吴起和苏秦等人,虽遭受屈辱,但始终不改初心,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2. 昏君昏政,难容贤能。卫君只顾贪图享乐,疏于识人,导致贤能之人流失。
3. 学会自尊自重,拒绝嗟来之食。有志之人,应有自知之明,不应轻贱自己,接受他人屈辱的恩赐。
发表评论